随着人类开启人工智能时代,芯片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小到手机、电脑、电视这些电子产品,大到无人机、导弹都离不开芯片,国家之间的芯片战争如火如荼。
作为军事强国的俄罗斯却从来不担心自己的芯片被掐脖子,美国和北约成员国对其进行许多次制裁,俄罗斯却都不害怕,而美国也拿他们没办法,这是为何?
美苏两国打响芯片战争,莫斯科硅谷诞生
提到20世纪持续近50年的冷战,绝大多数人想到美苏之间的竞争局限于国际影响力、军事和经济实力,实际上美苏之间也像今天的美国和东方大国一样,打响过芯片战争。
如果苏联不是后面选错了路,今天的莫斯科很可能会出现一个,科技水平不输于美国硅谷的高科技半导体产业带。50年代初期,美国一位物理学家诺伊斯发明集成电路。
美国的科技新贵们成功的预测到集成电路或许会在未来发挥重要的作用,于是工业半导体开始起步,人类也迎来一次重要科技革命。
展开剩余89%后来一个叫做特鲁特科的苏联留学生来到斯坦福大学读书,这所大学在加州帕洛阿托,就是发明集成电路公司的所在地。
在来美国之前,苏联已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特鲁特科意识到半导体芯片在未来的重要性。
他就像一块海绵废寝忘食的学习芯片的知识和技术,与美国顶尖的科学家一起研究交流。
60年代苏联开始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一些专家认为芯片不仅仅是在航天航空领域会得到改变,也会改变未来的战争。作为战斗民族,只要能提高自己的军事力量自然愿意尝试。
不得不说苏联高层还是有眼光的,当时美国的集成电路没有形成像今天这样遥遥领先的局面,只不过刚刚迈出了一小步,苏联只要努力很可能迎头赶上,甚至反超美国。
凭借苏联当时的经济实力和体制,举国之力投入半导体的研究完全没问题,他们在一些重要的城市就建立起了新型的半导体设施,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选拔高精尖人才。
斯拉夫人盛产数学物理天才,很快就组建一个庞大的团队,奥索金担任负责人。
1962年1月,苏联电子工业部门领导肖金给赫鲁晓夫提交报告,希望可以在莫斯科打造一座以半导体产业为主的科技城,还要建立全苏联乃至全球最高级别的微电子中心。
这份野心勃勃的计划一旦成功,苏联很可能建立起全球最早的硅谷产业带,赫鲁晓夫去列宁格勒的微电子和半导体工厂参观后,承诺对于建设科技新城全力支持。
同年夏天在莫斯科郊外一片巨大的空地上,高科技基地正在建设,此后近10年间,科学家、研究人员及其家属在内的约1.3万人来到这里工作,许多新的半导体公司纷纷成立。
苏联一步错步步错,制造水平越来越拉垮
随着苏联大规模投入研究芯片制造,美苏之间的芯片战就此打响。
作为全世界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另一个超级大国,国家层面的重视技术,资金和顶尖的科研人才一个都不缺,在家还是那个起步又早,苏联成为芯片领域的制造强国似乎指日可待。
没想到他们一步错步步错,首先就是战略上的失误。作为莫斯科硅谷的总负责人,肖金直接选择复制美国的研究成果,盲目追求大规模生产忽略了芯片的稳定性。
其次苏联制造芯片都是以用户为导向,长此以往导致缺乏创新力,芯片行业的发展一日千里,缺乏创新力就注定要落后。
除此之外苏联从刚开始起步就押错了宝,美国半导体行业刚刚起步的时候,研究出来的计算机用18000个电子管。
克格勃情报人员收集了这一消息后,苏联科研人员转头制造出自己的计算机用的晶体管,数量只有美国的1/3,性能却好上不少。
当时,美国的贝尔实验室研究出的是晶体管,苏联科学家摸着老美过河,同样也制造出了晶体管,美苏之间的芯片技术属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遗憾的是,苏联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从军事角度出发,说白了就是想着这些技术能不能用在未来的战争中,尤其是核大战。
他们研究之后发现晶体管这个东西扛不住核电磁脉冲,结构并不复杂的电子管反而比晶体管更加耐造,苏联决定另辟蹊径将电子管小型化,就能扛得住和美国的核大战。
方向错误后面的努力就白费,砸钱搞了近十年的研究最终苏联发现了一个悲催的事实,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法搞出小体积的电子管。
苏联走弯路的这十年美国的晶体管芯片却越做越小,不仅性能稳定还能实现大规模的量产,很快这些晶体管芯片就用在民用和军事领域。
跑错了方向就要调整,既然美国已经用大量的实验证明晶体管比电子管好用还能越做越小,自己就直接拷贝复制把价格打下来。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个词叫做像素级复刻,当时苏联复刻美国的芯片就是像素级的标准,仅从外观来看几乎能做到以假乱真。
芯片这个东西不像衣服、鞋子和包包,根本不能真正做到从里到外以假乱真,即便是外壳一样技术确实没法复制的。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美苏之间的芯片战争分出了胜负。
美国打压对手的手段就是制裁,为了遏制苏联的芯片产业,禁止相关的材料和技术向苏联出口,直接卡住了战斗民族的脖子。
制造芯片最重要的原材料硅需要提纯,苏联没有相关的技术和完整的产业链。
作为发明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国家,这位老大哥研究了半天发现硅和锗是邻居,他们脑洞大开的认为既然两个元素离得这么近,说不定锗能够代替硅。
结果经过实践研究才发现,这种原料不仅储量少,且性能极其不稳定扛不住高温,完全没有办法在实际领域中运用,就这样苏联又一步与美国拉开距离。
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上高高飘扬的旗帜落下,红旗落地代表着苏联解体,芯片行业也彻底被美国碾压。
作为嫡长子的俄罗斯,此后几十年同样也深陷芯片研发困境,不过他却并不在乎。
九成以上的芯片依赖进口,俄罗斯不惧美国制裁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强悍的对手彻底倒下,继承大部分家业的俄罗斯又因“休克疗法”搞得经济崩溃,美国长舒了一口气。
美国在芯片领域之所以形成今天一家独大的局面,除强悍的科研实力之外,还有一个手段就是对别的国家进行打压制裁。
日韩两国的芯片技术在80年代开始领先全球,美国则强取豪夺,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保证自己在该领域的绝对优势,现实中他们也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2000年俄罗斯迎来硬汉总统普京,俄罗斯的情况逐渐好转,能源价格暴涨让俄罗斯赚的盆满钵满,也有钱重新对于晶体管进行研究。
虽然苏联时期一再走错路,但俄罗斯积累了不少经验,再加上丰富的人才储备,很快他们就迎头赶上。
吸取了之前的经验,俄罗斯研究人员竟意外发现,一直走弯路的苏联意外点亮一颗科技树。
致力于发展晶体管芯片的美国越来越追求小体积,从14纳米到现在的7纳米甚至是3纳米,像晶体管这样的“大老粗”自然看不上眼。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扬长避短研制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半导体产品,无论是产品的性能还是产量都都可以满足自己。
时间来到2014年,因为克里米亚事件美国全方位对于俄罗斯进行打压制裁,当时芯片已经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针对美国的打压,俄罗斯在小型电子管这个领域的基础上,研发激晶体震荡器技术,该技术最大的优点就在于成品的精密性很高,俄罗斯主要是将这种产品用在防空导弹这样顶尖的武器上。
2022年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美国带着北约的其他小弟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其中就包括芯片,之后欧美的汽车,手机等品牌也撤出俄罗斯市场。
对此战斗民族却并不担心,俄罗斯芯片领域90%以上虽然都依赖进口,但大部分都是用在民生方面。
军事领域方卖弄,他们主要是利用自己电子管的优势,将研发出来的激晶体振荡器技术芯片运用在高超音速武器上,而这足以保障国防安全。
市场不会永远的空虚,俄罗斯民生领域对芯片的需求量很大,这是一块很大的蛋糕,所以欧美国家腾出的市场份额很快就会被其他国家的企业占领,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在各种新闻报道中,经济实力远远不如美国的俄罗斯却经常能够怼天怼地,挺直腰板和美国硬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军事技术不会被卡脖子。
简单来说就一句话如果没有办法追求高精尖和遥遥领先,那么就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突破口,只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就够了,不需要去追究极致。
从2022年3月到现在,俄罗斯西方国家制裁的次数已经无法统计,成为全世界被美西方制裁最多的国家,俄罗斯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但却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影响。
在一些重要的领域,芯片还是都能够做到自给自足且自主,这种“末日地堡型”经济帮助他们扛过一次又一次的打压制裁。
至今俄罗斯的很多军事科技都不追求“科技美”,而是追求“暴力美”,粗糙的技术却屡屡创造“大力出奇迹”的结果。
简而言之一句话,小的搞不了就搞大的,只要可以满足需求达到目的就行,谁规定好的东西一定是小的,米格24、白天鹅轰炸机不都是这样的产物吗?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发布于:天津市